跳到主要内容

4 篇博文 含有标签「日记」

查看所有标签

Dirty Loops 音乐会

· 阅读需 6 分钟

去年 4 月的时候,Dirty Loops 乐团北美巡演来到了芝加哥。因为实在太喜欢他们了,在找不到人作伴的情况下,我还是一个人买了一张 VIP 票。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买票去看电声乐队的演出。虽然我整体上对电声乐队的音乐毫不反感,但是去听现场音乐会总感觉全是不良少年……(极品书呆子思维)

多图预警

House of Blue (演出在芝加哥很有爵士气氛的酒吧音乐厅 House of Blues)

音乐会必备

去听现场电声音乐会,一定要记得戴音乐会耳塞!一定要记得戴音乐会耳塞!一定要记得戴音乐会耳塞!

音乐会耳塞会均匀降低全频谱的音量,而普通耳塞会过度削弱高频部分。(其实我觉得有点过度营销,实际上高频部分肯定是有损失的。但是为了听力健康还是值得的!)

由于我不知道这件事,音乐会之后耳朵听见的所有声音,自带破音效果器,睡了一晚上才恢复。

VIP 体验

音乐会的票价真的很便宜。普通票只有 40 美元,能够参与试音、提前买 merch、还能有跟他们互动的 VIP 体验票一张大约 130 美元。

参加 VIP 体验的大概有三四十人的样子。我跟旁边一个带着一个大钹片来的哥们儿聊了几句。他白天程序员,晚上参加正儿八经的乐团,还时不时出国演出的那种,是个妥妥的半职业音乐人。他是从邻州开车 6 个小时赶来听音乐会,半夜还要赶回去第二天好去上班!

生平第一次去乐队的音乐会,连基本流程都不清楚,更别提 VIP 体验大概是什么样了。结果是我买完了 merch 就走开,完全不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就是互动的机会,啊~!还好经工作人员提醒,才没有错过合影的机会!

Photo (跟活人见面啦,又激动又魔幻!)

T-shirt (入手了谜之可爱动物的签名衫。后来才知道这是新专辑的吉祥物 Beagle。不过到现在还在后悔没有买黑胶唱片~😭)

音乐会开场

Dirty Loops 并不算是一个顶流的知名乐团,所以到很后来票都没有卖完。我是在开演前一个月才知道他们会来家门口演出,居然还买到了 VIP 票。不过入场以后才发现,来的人还是非常多,基本满场了~

Crowd (原本因为第一次害羞,想花大价钱买二楼 balcony 坐票的。幸亏没有买!现场乐团演出,一定是要在前面站着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

Backdrop (谜之舞台背景 My Little Pony?舞台上边的建筑装饰格调好高啊~)

音乐会菜鸟原以为时间一到,Dirty Loops 就开始表演了。其实一开始会先有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小乐队来「开场(opener)」。给这次音乐会开场的乐队叫 m.e.h.,主唱是一个很有范儿的黑美眉,声线很好。水平虽然的确 meh,但是台下给予了非常热情的支持和鼓励!(给 Dirty Loops 开场的压力应该很大吧,原因后叙~)

m.e.h. (不巧的是,开场的时候音响系统一直坏掉,主唱使了很多劲儿圆场,台下也有很多的鼓励和支持。气氛非常棒!)

正式演出开始!

音乐会从晚上 7 点开始,到了晚上 9 点,终于轮到 Dirty Loops 登台了!

虽然响起的是早就熟悉的音乐,但一直在视频里看见的 2D 乐团变成了 3D 在台上走在走去,激情演出,这种真人现场版与流媒体的体验好像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宇宙!

C (能根据我穿的衣服找到我在哪里吗?——就在全场最前排最正中的位置!第一次参加的音乐会居然就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体验!)

一开始我还经常举着手机录像拍照,但越到后来我越觉得,一辈子能有几次能够在全场最完美的站位欣赏现场版的 Dirty Loops 音乐会呢?不用全人全心去记录,反而透过屏幕把眼前的 3D 演出变回 2D 来欣赏,也太不值得了。大声跟唱,用力欢呼,那才是现场音乐会嘛!

Trio (三个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每一个都是世界级大师的水平——键盘与主唱 Jonah Nilsson、鼓手与创团人 Aaron Mellergård、贝斯手 Henrik Linder)

演出的中间,Henrik 问了一个巡回演出每一站都要问的问题:

Any musicians? Raise your hand if you are a musician.

全场几乎都举起手来……看来 Dirty Loops 音乐果然是太宅了😂大家耳朵都很刁钻,真是为难开场的乐队了~

体会

  • 买票前担心好多,担心自己一个人像个呆瓜,担心自己太宅也没有长头发可以甩来甩去,担心自己站在人群里不知所措……事后证明这些都是傻到家的想法。自己喜欢的音乐会,去了一定超开心!
  • 一定要记得戴音乐会耳塞!一定要记得戴音乐会耳塞!一定要记得戴音乐会耳塞!(重要的事情重复六遍)
  • 现场可以照几张相,不过录像的话感觉没有什么回忆价值。千万不要在现场音乐会里盯着 2D 屏幕,不值票价!
  • Dirty Loops is the BEST!!

Bow (难忘的一晚~对了,左二是巡回演出中顶替 Jonah 的键盘手,好像叫 Chris 吧)

附:演出的歌单

Set List

坐船上下班

· 阅读需 2 分钟

搬离芝加哥市区已经十年多了。最值得怀念的并不是灯红酒绿的大城市生活,而是每天能坐~船~上下班的惬意体验😋上个周末带着全家来市里住两晚上,搞了一个「本地小旅游」。借着这个机会,我好好怀旧了一把。

Chicago Water Taxi (这就是芝加哥水上出租,涂成了和出租车一样的黄色)

芝加哥水上出租车单次坐的话比较贵,一次 10 美元。但如果是上下班的常客,10 次票才 25 美元,超级划算!而且水上出租永远不会遇上大塞车,上下班绝对不用担心迟到。

Steel Jungle (沿着宽宽的芝加哥运河穿梭于城市的钢铁森林,就算是去上班也很浪漫~)

每天一早,清风拂面1,在芝加哥壮观的建筑群里悠哉悠哉地驶过,「生活如此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

Architecture Boat Tour (右边这艘船是芝加哥著名的旅游打卡项目——芝加哥建筑讲解游船。英语好的话还是很推荐的!)

Chicago Riverwalk (芝加哥运河的两侧有很多高档餐厅,一侧还有一条河边步道,跑步的人络绎不绝)

Corn Building (高楼多到数不过来,但给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应该就是两栋「玉米」楼了吧!下半部分都是停车场,上半部分是公寓楼。外表很有特色,但可想而知,公寓楼的户型都是歪七扭八……)

Michigan Avenue (坐水上出租 15 分钟,一站路下来就是芝加哥最著名的「辉煌一英里 Magnificent Mile」密歇根大道,许多人经常来零元购2购物)

芝加哥是美国一个很美的城市,不但有运河,还有特别漂亮的密歇根湖滩。我觉得来美国,芝加哥是一个很值得逛的城市!

但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晚上去未知区域探险,尤其是唐人街以南!

Footnotes

  1. 芝加哥的绰号叫「风城(Windy City)」

  2. 来芝加哥旅游的话记得避开零元购时段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9%9B%B6%E5%85%83%E8%B4%AD

小山顶

· 阅读需 1 分钟

十月了,天气居然还能在二十七八度的样子。趁着天还暖和,我带着两个娃去附近的小山顶吹吹风。

overlook (一望无垠的美国郊区)

butterfly (漂亮的小蝴蝶紧紧抓着花。山顶风很大,这么轻的蝴蝶,这么大的翅膀,不被吹走感觉很神奇。)

shadow (山顶的保留项目——超长影子秀😁)

这个半大不小的小山头,其实原本是个垃圾掩埋场。站在堆得这么高的垃圾上,我突发奇想:

如果大家努力制造更多的垃圾,就堆出更多山头,那样就不用害怕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了呀~💯

黑胶唱片、旧书、苹果广告

· 阅读需 7 分钟

上个周六,我们在一个看着有点破旧的芝加哥街区找了一家四川菜馆。吃完饭,女儿突然提议去街角的黑胶唱片店转转,她要买唱片。呃……可是我们家连黑胶唱片机都没有,买唱片来能干嘛?不过拗不过女儿的再三坚持,为了饭后消消食,那就去转转吧。

黑胶唱片

推开店门,店里整齐地摆满了一盒盒的唱片,盒子上贴着非常细致的分类标签。作为一家唱片店,店里却没有播放背景音乐,老板则坐在一侧的柜台后面看着书,没有推销。安安静静的环境,给顾客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唱片店

用手翻动装在盒子里的黑胶唱片,试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庆幸,自己居然还能接触到这样的实体胶片。

我对许多的乐曲分类还没概念,尤其是电子舞曲的派别门类甚是繁多。以前觉得这么多分类形式大于意义。直到来唱片店才意识到,没有细分就很难找到某个专辑啊!唱片店可不像 Spotify 算法推荐,一直闭着眼听下去就好了。唱片是要去用手一张一张找的。很不方便,但是很有感觉!

细致的分类

我有收藏 CD 的习惯——不过处于模拟与数码的夹层中的 CD,接下来的命运可能连黑胶唱片都不如。看样子要考虑把收藏的对象改成黑胶唱片了?而且黑胶唱片拿在手里的时候,的确会给人一种比 CD 更亲切的感觉。因为 CD 上记载的是需要解码的 0 和 1,但黑胶唱片上刻着的是真正的声波。模拟与数字,两者的「温度」明显不同。

旧书

从黑胶唱片店出来,女儿还坚持要去隔一条街的旧书店。我在心里预演了我们是唯一的客人,又买不到什么有用的书的尴尬感。推门而入才发现,其实客人还真不少,许多人拿着书静静地站着看。女儿转了几圈,找到了一本介绍鸟类的插画集。厚厚一本书里,每一页都画着十几种不同鸟的插画和详细的介绍,微微泛黄的书页让人反而有一种想要细细品读的冲动。

鸟类插画书 (精致而严谨的插画,有着照片和 AI 无法代替的美)

她又找到了一本 Walt Whitman 的诗集。结账的时候,店主亲切地给她介绍了诗人 Emily Dickinson。

我和老婆在离开的时候,忍不住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句:「We will be back!」

旧书店

新书书店和图书馆,我们是经常去的。但是旧书店的气氛完全不同。新书书店,每一本书都有好多册,卖完了还可以进货,可以网购。图书馆里的书,不会给人珍惜的感觉。借出去的书,迟早会还会来。旧书店里的大多数书都只有一册,错过的书很可能是古早的珍藏版,没了也许就再也找不到了。

但是书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只有热爱读书的,才会选择开旧书店。

苹果广告

黑胶唱片和旧书,让我不由联想到去年引发不小争议的苹果 iPad 的广告。单就表现力和创意而言,这部广告还是很不错的艺术作品,值得一看。

(看了有什么感受?)

液压机粉碎了实体的一切,其中就包含了黑胶唱片和书。当一只不知是男女是的手举起新款 iPad 的时候,音乐播放最后的一句歌词:

🎵 All I ever need is you~

呃……广告不再需要人脸,游戏不再需要手柄,画画不再需要颜料,肖邦不再需要钢琴,连平时拿在手里捏捏的舒压娃娃都逃脱不了眼珠子被挤爆的宿命。对我而言,这则广告无疑是在宣誓一种主权:不需要你的同意,科技就可以强行闯入你的世界,摧毁你所珍爱的一切,完了掏出一个圆角长方形的设备说:「这个可以代替它们啦~不用就落伍啦!」

我很难想象,「All I ever need is you」这句话会出自一个人的心扉。它更像是苹果拿着枪顶着我们的脑袋,让我们撤销对它的强奸起诉。

其实,只要作一个非常小的改动,这个广告应该就能成为一则值得载入史册的经典:

(牺牲一个 iPad 就能换回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只可惜如今的硅谷巨头们,一个个自命非凡,或明或暗地给自己披上了人类救世主的锦袍。它们早已丧失了辅佐人性光辉的能力,成为了剥夺人类自由的新恶龙。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躺平在这堆昔日的物件之下,一同被压进了由巨头们掌控的二维世界里。

距离

「All I ever need is you」这句话还含着一个更深层的谎言。表面看起来,实物功能的确都被这一个小小的电子设备实现了,但其实像读书、听音乐之类绝大多数的功能只是被云端化、平台化了。这些数字设备,把人与人的连结,替换成了人与平台的连结。

  • 开发软件的去 App Store,买软件的去 App Store
  • 买书去 Amazon、卖书去 Amazon
  • 开车的找 Uber,打车的找 Uber
  • 做音乐的去 Spotify,听音乐的去 Spotify

这种平台化的连结,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吗?不要忘了,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有政策条款或者技术手段,严格限制买卖双方绕开平台直接对接。平台把全世界的人都拉到了它自己的身边这点不假,可是它本身却在人与人之间刻意制造无穷大的隔阂。也就是说,只有商品的流通距离被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其实是增加了。平台成为一个滤网,让金钱和资本通过,却把人当作渣滓一样筛滤出来。

所以最新的 iPad 广告,不再需要出现那种亲朋好友其乐融融共享设备的快乐画面,人像 Matrix 电影里预言的那样,只要接入母体,就能拥有一切:

「All I ever need is you」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进到过黑胶唱片店、旧书店,也没有少用过电子设备来替代这些实物的存在。现在想来,值得愧疚,错过太多。在这些实体小店倒闭之前,多去逛逛,多跟店主互动,留下一些感动,建立一些连结。当然更希望这些人文的温度能保留下来,在越来越数字化的世界里占住一席之地。再厉害的液压机也会有压不扁的东西、压不垮的人。

「We wi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