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8 篇博文 含有标签「科技」

查看所有标签

第 11 个远离社交媒体的理由

· 阅读需 2 分钟

理由 1-5

理由 6-10

理由 11

直接附上一张截图:

DS-160 (这是美国的签证申请表 DS-160)

现在许多国家的签证都要求申请人向政府报告社交媒体账号。如果隐瞒不报,那就会永远成为一个雷。今后万一被查到,可以成为签证欺诈的证据被永久拒签。如果报告了,不要以为政府不会查——有了 LLM,今后用 AI Agent 自动抓取你自己都不记得了的言论,给你总结一个政治倾向,将是一件例行的公事。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取消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终止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泄露。

注意看 DS-160 的用词

根据「社交媒体」这一栏里的用词,披露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是必须且强制的(Do you have …)。如果不披露,你就有可能触犯签证欺诈的条款(如果美国政府能从你的言论中找出茬来,罪名即成立)。

但是,下一问却是「你是否自愿(wish)披露自己在其他网站和应用上发布的信息?」也就是说,像博客这样的内容,政府只是要求自愿披露。是不是有点意味深长?

最不可被 AI 替代的艺术

· 阅读需 2 分钟

AI 狂潮袭来,首当其冲的是艺术家1。主要理由如下:

  1. 有大量现存作品——可以供 AI 学习强化。
  2. AI 创作成本低廉——有模型参数、电能、芯片就可以大量快速生成,便于学习微调。
  3. 人类创作成本高昂——人类制作艺术品非常花时间。
  4. 容易复制传播——让 AI 作品很快淹没人类作品。

那要是有某种艺术形式,能拥有与以上几点完全相反的特性,岂不就很难被 AI 替代了呀?

有啊!那就是烹饪艺术🍲

  1. 没有大量现存作品——菜谱和图片、音乐的数量完全不能比,况且不先照着做出来,根本不知道菜好不好吃。
  2. AI 创作成本不低廉——因为要买菜啊~尝试一个菜谱就要耗费一份食材,而且机器人不可能品尝菜肴,所以必须要人类来品鉴结果(标注样本),严重限制 AI 的学习效率。
  3. 人类创作成本不算高昂——米其林三星一顿也就几百美元吧~相比音乐和美术领域,人类对 AI 完全不吃亏。
  4. 无法复制传播2——烹饪是破坏性艺术:再高级食材,被做成菜肴就没有了;菜品要被鉴赏,就必须要被吃掉,而且放一会儿就会腐败,连保存都困难。
  5. (额外好处)拥有线下社交的属性——许多人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去品尝美食吧。在今后充斥着 AI 生成、不知真假的世界里,人们很快会厌烦线上的一切,转而扩大线下的生活需求。

所以我豪赌一美元,今后高端餐饮业会在 AI 时代大放光彩~如果我的孩子想成为大厨,我举双手赞成!(可惜他们现在连煎个鸡蛋都费劲……)

Footnotes

  1.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个说法,之后再写。这里暂且指大众概念里的艺术作品。

  2. 今后用机器人切菜,注意不能让机器人连 WiFi,否则祖传绝密菜谱很可能被偷。

信任危机

· 阅读需 11 分钟

虽然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但是出于内心的催逼,我还是要用长文把当下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今日的社会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加剧,那就是「信任」危机——

不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的那种「信任危机」,而是对各种的权威无条件的信任泛滥

亚马逊云服务大崩溃

昨天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大崩溃。根据亚马逊的披露,出问题的云服务中心是 US-EAST-1,只是亚马逊 39 个区域中的一个,结果却导致了成千上百的其他服务中断,包括购物、聊天、流媒体、游戏、航空、电信、金融等几乎所有民生领域。连附近的社区大学都因为 AWS 宕机,无法给学生考试。

亚马逊的 39 个区域,看似风险分散, 实则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导致大麻烦。

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故,这是亚马逊股价(AMZN)的反应:

AMZN (我检查了好几遍时间和日期……AMZN 还跑平了纳斯达克指数)

股市疯了吗?没有! 因为有前车之鉴——

Crowdstrike 更新推送大崩溃

2024 年 7 月 19 日,计算机安全服务提供商 Crowdstrike 将一个未经充分测试的配置文件通过自家的更新系统强制推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上,结果全球多数机场停摆,银行 ATM 死机,多个地方的 911 紧急呼叫中心都瘫痪。

当天,CRWD 股价下崩 11%。分析师们纷纷预计 Crowdstrike 将丧失大量客户,断送自己的行业龙头地位。

猜猜之后一年股价的发展?

CRWD (从事故后的低点 $215.72,到今天已经翻倍还多)

通过这个惨痛的教训,大家终于意识到……

这个年头,不论怎么遭折腾,绝大多数人的盲目信心是不会受任何打击的。

这就是股市学到的教训。不可置否,这是正确的教训。

模块包网站

现代软件开发,都会大量用到别人写好的模块包。比较现代的语言,都集成了自己的模块包,随用随取,根本不用关心那些代码是从哪里下载下来的,里面写了什么。这两年在我印象中的安全事故拍个脑袋就能想到好多:

  • Linux 文件压缩组件 xz / liblzma 代码被安插后门1
  • color.js 被开发人员釜底抽薪,让千万网站崩溃2
  • ComfyUI 人气组件被植入挖矿程序3
  • rubygem.org 系统总账户被盗用4
  • Xubuntu.org 软件包提供网站出现恶意程序5
  • 邮件发送 MCP 悄悄将所有信件转送到开发者私人邮箱6

仅仅这两年,就出现了如此多的极其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为这些事件全部都是可以用来靠着「自动分发机制」大规模杀伤全球的计算机系统。许多事情没有引起注意,纯粹是因为加害者比较仁慈,没有做什么极端的操作,或者在危害发生前被拦截了下来:

  • xz 源代码是被最后一个审核员看出了异常,才被拦截下来没有进入到所有的 Linux 系统镜像中
  • color.js 只是被作者删了,抗议开源开发者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 ComfyUI 只是混入了挖矿程序,占用用户的 GPU
  • rubygem.org 官方号称犯事者除了改了密码,没做别的坏事
  • Xubuntu.org 在 Linux 系统里混入一个貌似 Windows 的恶意程序
  • MCP 这个……这年头谁还关心邮件被盗啊~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被我忽略了的其他事故。不过奇怪了,为什么都是开源软件出问题呢?那还不是因为是开源,我们好歹还能看见问题! 微软这两年通过 Windows 11 和强制更新,给全球用户送去的灾难,更是不计其数!

更不用说成千上万的 AI 初创公司,用自己无法掌控、机理不明的闭源 AI 模型,调用没有任何审查的 MCP 服务,生成自己完全没校读过的代码和网站。只要 Vibe 不错,为了抢占先机,直接边做边上线。

用户则完全不审查网站背景,觉得好玩就马上用自己的银行密码注册新账号,转眼间把自己的医疗记录、家庭隐私,对 AI 模型和盘托出。以至于有人说,假如美国政府要审查你的言论(例如在海关),只要解锁你的手机,然后打开你的 ChatGPT App,问一句「请用 1~10 给我对当前美国政府的拥护程度打个分」,其他什么都不用做了。

不止是软件业的问题

软件业的信任泛滥,并不是软件业自身的问题。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降低信任的门槛。

在美国教会,信徒对于教会的长老、牧师几乎毫无监督和质疑,导致前几年非常多位知名牧师被爆出性丑闻和财务问题。

在药物方面,大量没有肥胖问题的人,哄抢刚上市的减肥新药,完全没有考虑过潜在未知的长期健康风险。疫苗方面,要么是盲从某些阴谋论的观点反对一切疫苗,要么盲信宣传从不考虑疫苗的潜在风险(例如 ADE7),很少听说有人是分析过每种疫苗的可信度和患病的风险程度,权衡利弊后选择性接种的。

在政治上……(省略十万字)。可以说,导致政治如此撕裂的根因,并不是对持不同政见者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支持那方的说辞毫无节制的、恐慌性的信任

区块链——信任逆破产的明证

张首晟,这是一个我不得不提的名字。

在我大四申请美国研究生项目的时候,我联系过他。他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因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物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不自量力地联系他,当然因为专业毫不对口被婉拒,因此与他我只有一信之交。

再次听到他的名字,则是 2018 年 12 月 1 日。我从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帖文得知,他自杀了。

家人将他的死因归于抑郁症。

另一个事实,他创立投资基金「丹华资本」,重仓压注区块链技术。结果基金最大亏损高达 98%。看了下面他对区块链的评价,换位思考一下,我觉得他的自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张首晟教授在视频 36:14 处称区块链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并且之后描绘了在人人享有隐私的同时,训练 AI 模型的美好蓝图。可惜现实在目前阶段与这个理想非但相行甚远,甚至飞速地背道而驰)

他认为,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旨在通过去中心化和共识机制解决信任问题。它解决了人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根本难题,那就是「达成共识」。他把区块链比作「麦克斯韦妖8」,提出了全人类终于可以「In Math We Trust」,是人类划时代进化的工具。

他的期望实在是太高了,后来的区块链走向证明——信任根本不值钱。相比数学高深的分布式共识,靠皇帝一呼百应的土方法,在 21 世纪反而眼见的变得越来越有效。那种对全人类进化方向的绝望,足以压垮任何一个乐观主义者。

即便加密货币价格一飞冲天的今天,市场的细节仍然证明了区块链在解决信任问题上创造的价值甚微。在区块链上执行的 dApp(分布式 App)完全不成气候,deFi(分布式金融)还是一个内循环半诈骗的状态。飞涨的货币,例如 BTC、BNB,全部都是被各国政府或者中心交易所完全控制伪匿名货币。它们价格的上涨,纯粹是政策炒作和系统性腐败的结果,与分布式信任的价值毫无关系。

一言以蔽之,信任不值钱

机遇

信任为什么不值钱?事物变得过于复杂、懒、缺乏教育、社交媒体、阴谋论……具体原因实在太多,除了得出更多悲观的结论,似乎对当下的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但是我认为,信任越是不值钱,怀疑就变得越值钱

怀疑不是只是相信非主流派别甚至阴谋论,而是凡事都尽量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认知,主动分析信息,采取经过判断的行动。哪怕采取一点点防御性姿态,能够收获到的益处也许比你想象的要大的多。因为韭菜田长得太茂盛了,你只要稍微弯一下腰,也许就能躲过被割的命运。

现在 AI 行业的野蛮增长,对于用户隐私的侵犯和践踏,像极了历次工业革命的初期,人们对环境肆意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许多人心里是暗暗认为,自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也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隐私根本不重要。但是我们一次次都是这么认为的:空气污染不重要,过度开采不重要,物种灭绝不重要……

也许隐私掠夺的社会性恶果,要到几年、十几年后才会爆发。最终也许会等来文明的进步,从技术和法律上解决这些问题,又要几年、十几年。但现在就像是这些污染爆发的初期阶段,要避免长期的损伤,只能靠自己提高保护意识,让危害发展到社会性问题之前让自己免受最大的冲击。

我的实际原则

  • 没有刚性需求的新事物,不要跟风。不要有 Fear Of Missing Out,恐惧不会带来好结果;
  • 关闭自动更新,手动执行软件更新,并尽量延迟两三个版本。这样如果某个更新导致严重问题,你就不会立刻中招。况且,现在的自动更新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旧版本的安全隐患;新版本往往会删除已有的实用功能,很少会增加不可或缺的新机能
  • 有潜在危险的事物要做充分研究,权衡利弊。对于像疫苗、新药、转基因这类超过我能力范围的事物,我个人对安全的评判标准是——被社会广泛接受并使用超过一整代人(60 年以上)。不要盲从科学家,盲从政府,而是坚持根据自己能够理解并采信的证据,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
  • 如果一个东西复杂到自己无法理解,那偏向于不要去信任它比较好;如果有明显更加安全、容易理解的选项,稍微多一点努力、牺牲一点便利,都是值得的;
  • 把隐私看作是自己重要的资产——哪怕到了某一天你不得不出卖自己的隐私,屯到最后一定能卖最高的价格
  • 学会享受周围人的不待见——「你太落伍了」「你太极端了」……这些决定是我深思熟虑过的,我完全不需要这些便利;我宁愿在镰刀割来的时候,稍稍辛苦一下我微微弯曲的膝盖。

Footnotes

  1. https://www.sonatype.com/blog/cve-2024-3094-the-targeted-backdoor-supply-chain-attack-against-xz-and-liblzma

  2. https://www.bleepingcomputer.com/news/security/dev-corrupts-npm-libs-colors-and-faker-breaking-thousands-of-apps/

  3. https://comfyui-wiki.com/en/news/2024-12-05-comfyui-impact-pack-virus-alert

  4. https://rubycentral.org/news/rubygems-org-aws-root-access-event-september-2025/

  5. https://www.sonatype.com/blog/cve-2024-3094-the-targeted-backdoor-supply-chain-attack-against-xz-and-liblzma

  6. https://www.itpro.com/security/a-malicious-mcp-server-is-silently-stealing-user-emails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body-dependent_enhancement

  8.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一个假想生物,用来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6%E5%85%8B%E6%96%AF%E9%9F%A6%E5%A6%96

App 升级

· 阅读需 1 分钟
  • iOS 升级后界面变得好漂亮哦,但导致旧的 iPad 慢到完全不能用,只能报废;
  • Plex 升级后界面变得好漂亮哦,但找不到自己的服务器了,只能降级;
  • Marriott 升级后界面变得好漂亮哦,但无法在 GrapheneOS 上打开,因为通不过 unrooted 检查(这个真是脑子有病吗?我的银行 App 全都不查 root,一个订旅馆的 App 激动啥?而且我根本没有 root 我的手机啊!);
  • Bitwarden 升级后界面变得好漂亮哦,但很多网站自动填写会失败

今天,微信升级后导致聊天里的图片和所有公众号都打不开了,时不时闪退。这次升级终于改善了我的生活品质。

结论

  1. 能不更新的 App 就不要更新。毕竟 GrapheneOS(甚至普通 Android) 的安全性足够好,App 极少会有什么影响整个手机安全的重要漏洞;
  2. 如果 App 的界面突然变得很漂亮,功能大概率要出问题😑

before:

· 阅读需 3 分钟

不久的将来,before: 就要变成使用 YouTube 的必备了。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在 YouTube 上搜索视频时可以使用的特殊关键词,规定视频的创建日期必须要早于给定的年份或日期。

在 YouTube 搜寻视频的时候,如果直接打开「搜索条件」,你会发现 YouTube 只允许你指定搜索结果要有多新。

(只能选最近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还有今天、最近一小时)

生气!为什么没有「最近一分钟」?🤬这叫我们怎么赶上最时髦的潮流?!

你猜到了——如果想搜索 2015 年前的视频,可以在搜索词后面加入 before:2015 就可以了。除了年份之外,具体到某个日期也是可以的。

early Youtube videos (「最近一天」好无趣,「最远一天」才好玩!)

求生技能

前几天 Sora 2 上线了,在社交媒体上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人们纷纷丢弃真人版的 Tiktok,转投 AI 的怀抱。魔法打败魔法,当戏看也挺爽的。

接下来想要继续正常使用 YouTube 的话,记得在所有的搜索词后加上 before:2025(或者更早也可以)。

细节

after: 这个关键词也是存在的,可以和 before: 搭配使用限定日期范围。after: 后面的日期是包含在结果里的,而 before: 后面的日期不会被包含。

我猜这是因为程序把时间设定在了当天的 0:00。

附:一些奇怪的宝藏

我用这招找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好东西。

搜索 AI generated before:2013,之后偶然看见了这个视频探讨什么是「意识」:

(视频 1:33 处说:「什么是『意识』不好定义,但什么不是『意识』我们都有共识。比如,Cleverbot(一个聊天机器人)就不是意识……」13 年前还能达成的共识,今天反而不能达成了。)

搜索 apple commercial before:2006,我看见了这个广告:

(Apple 标榜自己为解放思想的先锋,打破像小说《1984》里那样的洗脑……四十年后颇有讽刺意味)

搜索 dance before:2006,找到这个视频:

(欸?这个我大学的时候看过啊!神人~他的 Youtube 频道

搜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fore:2006,找到这个萌宠的机器人:

(这个个头和颜值,加上现在的 AI 脑子,如果还能离线运作的话,那我肯定买了)

有时候不好用

有些关键词被鸡贼的 YouTube 挟持,即便加了 before:,查询结果里依然会加入大量的最新视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把古董视频找出来就要费很大的力气。

避免使用一些过于笼统的关键词,例如 technologynewsstock market……

黑胶唱片、旧书、苹果广告

· 阅读需 7 分钟

上个周六,我们在一个看着有点破旧的芝加哥街区找了一家四川菜馆。吃完饭,女儿突然提议去街角的黑胶唱片店转转,她要买唱片。呃……可是我们家连黑胶唱片机都没有,买唱片来能干嘛?不过拗不过女儿的再三坚持,为了饭后消消食,那就去转转吧。

黑胶唱片

推开店门,店里整齐地摆满了一盒盒的唱片,盒子上贴着非常细致的分类标签。作为一家唱片店,店里却没有播放背景音乐,老板则坐在一侧的柜台后面看着书,没有推销。安安静静的环境,给顾客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唱片店

用手翻动装在盒子里的黑胶唱片,试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庆幸,自己居然还能接触到这样的实体胶片。

我对许多的乐曲分类还没概念,尤其是电子舞曲的派别门类甚是繁多。以前觉得这么多分类形式大于意义。直到来唱片店才意识到,没有细分就很难找到某个专辑啊!唱片店可不像 Spotify 算法推荐,一直闭着眼听下去就好了。唱片是要去用手一张一张找的。很不方便,但是很有感觉!

细致的分类

我有收藏 CD 的习惯——不过处于模拟与数码的夹层中的 CD,接下来的命运可能连黑胶唱片都不如。看样子要考虑把收藏的对象改成黑胶唱片了?而且黑胶唱片拿在手里的时候,的确会给人一种比 CD 更亲切的感觉。因为 CD 上记载的是需要解码的 0 和 1,但黑胶唱片上刻着的是真正的声波。模拟与数字,两者的「温度」明显不同。

旧书

从黑胶唱片店出来,女儿还坚持要去隔一条街的旧书店。我在心里预演了我们是唯一的客人,又买不到什么有用的书的尴尬感。推门而入才发现,其实客人还真不少,许多人拿着书静静地站着看。女儿转了几圈,找到了一本介绍鸟类的插画集。厚厚一本书里,每一页都画着十几种不同鸟的插画和详细的介绍,微微泛黄的书页让人反而有一种想要细细品读的冲动。

鸟类插画书 (精致而严谨的插画,有着照片和 AI 无法代替的美)

她又找到了一本 Walt Whitman 的诗集。结账的时候,店主亲切地给她介绍了诗人 Emily Dickinson。

我和老婆在离开的时候,忍不住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句:「We will be back!」

旧书店

新书书店和图书馆,我们是经常去的。但是旧书店的气氛完全不同。新书书店,每一本书都有好多册,卖完了还可以进货,可以网购。图书馆里的书,不会给人珍惜的感觉。借出去的书,迟早会还会来。旧书店里的大多数书都只有一册,错过的书很可能是古早的珍藏版,没了也许就再也找不到了。

但是书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只有热爱读书的,才会选择开旧书店。

苹果广告

黑胶唱片和旧书,让我不由联想到去年引发不小争议的苹果 iPad 的广告。单就表现力和创意而言,这部广告还是很不错的艺术作品,值得一看。

(看了有什么感受?)

液压机粉碎了实体的一切,其中就包含了黑胶唱片和书。当一只不知是男女是的手举起新款 iPad 的时候,音乐播放最后的一句歌词:

🎵 All I ever need is you~

呃……广告不再需要人脸,游戏不再需要手柄,画画不再需要颜料,肖邦不再需要钢琴,连平时拿在手里捏捏的舒压娃娃都逃脱不了眼珠子被挤爆的宿命。对我而言,这则广告无疑是在宣誓一种主权:不需要你的同意,科技就可以强行闯入你的世界,摧毁你所珍爱的一切,完了掏出一个圆角长方形的设备说:「这个可以代替它们啦~不用就落伍啦!」

我很难想象,「All I ever need is you」这句话会出自一个人的心扉。它更像是苹果拿着枪顶着我们的脑袋,让我们撤销对它的强奸起诉。

其实,只要作一个非常小的改动,这个广告应该就能成为一则值得载入史册的经典:

(牺牲一个 iPad 就能换回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只可惜如今的硅谷巨头们,一个个自命非凡,或明或暗地给自己披上了人类救世主的锦袍。它们早已丧失了辅佐人性光辉的能力,成为了剥夺人类自由的新恶龙。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躺平在这堆昔日的物件之下,一同被压进了由巨头们掌控的二维世界里。

距离

「All I ever need is you」这句话还含着一个更深层的谎言。表面看起来,实物功能的确都被这一个小小的电子设备实现了,但其实像读书、听音乐之类绝大多数的功能只是被云端化、平台化了。这些数字设备,把人与人的连结,替换成了人与平台的连结。

  • 开发软件的去 App Store,买软件的去 App Store
  • 买书去 Amazon、卖书去 Amazon
  • 开车的找 Uber,打车的找 Uber
  • 做音乐的去 Spotify,听音乐的去 Spotify

这种平台化的连结,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吗?不要忘了,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有政策条款或者技术手段,严格限制买卖双方绕开平台直接对接。平台把全世界的人都拉到了它自己的身边这点不假,可是它本身却在人与人之间刻意制造无穷大的隔阂。也就是说,只有商品的流通距离被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其实是增加了。平台成为一个滤网,让金钱和资本通过,却把人当作渣滓一样筛滤出来。

所以最新的 iPad 广告,不再需要出现那种亲朋好友其乐融融共享设备的快乐画面,人像 Matrix 电影里预言的那样,只要接入母体,就能拥有一切:

「All I ever need is you」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进到过黑胶唱片店、旧书店,也没有少用过电子设备来替代这些实物的存在。现在想来,值得愧疚,错过太多。在这些实体小店倒闭之前,多去逛逛,多跟店主互动,留下一些感动,建立一些连结。当然更希望这些人文的温度能保留下来,在越来越数字化的世界里占住一席之地。再厉害的液压机也会有压不扁的东西、压不垮的人。

「We will be back!」

真实信息量

· 阅读需 5 分钟

一段文字、一首曲子、一幅画,真实信息量到底有多少?

从前,除了文件尺寸,我们很难找到别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信息量的大小。生成式 AI 的面世揭示了许多数据真实的信息量。比如,记录一个复杂的数学证明可能只需要几 KB 大小的文本文件,却要动用上 T 参数的模型才能正确生成。歌曲音频一般几个 MB,视频动辄几百 MB(非压缩格式的话尺寸更大),但音画生成模型的尺寸相比好的语言模型反而要小很多。如果比较目前开放权重的视频模型和音频模型,两者的规模其实非常接近,远没有它们各自生成的内容(视频和音频)在文件大小上的差距那么大。

目前几大前沿开放模型的尺寸
模型名称类型参数量
ACE-Step音乐🎵3.5B
flux.1 [dev]图像📷12B
Wan2.2视频🎥14B
DeepSeek-R1-0528文字📜685B

这说明,虽然近年来通讯技术一路飞速发展,传输的数据总量呈爆炸式增长,但是这些通讯载体所承载的真实信息量可能没增长得那么快,甚至还有可能在倒退。人类骄傲地宣称「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不是把成千上万 TB 的 Tiktok 视频都算进去了呢?不知道两百年后的历史学家在看到这些视频「史料」的时候,会对我们这个时代作何感想。

外表与内涵的尺寸对比

要生成听起来顺畅的文字,只要 270M 参数就可以了。但是要内在逻辑一致,情感准确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悬疑环环相扣的文学作品,到现在连 1T+ 的模型也搞不定。可见华丽辞藻的外表相对内在的价值可以说是一文不值。这不是我主观的判断,而是模型尺寸给出的定量结论。

再来看看音乐领域。虽然已经有能够登顶 Spotify 排行榜的音乐生成模型,但为什么没有生成 MIDI (电子乐谱)的模型呢?花里胡哨的媒介(wav)相比朴素的载体(midi),尺寸上要差好几个数量级。但这种尺寸上的增加,非但不会增加实际的信息含量,甚至其作用是偷偷掩盖很多疏漏,把粪土伪装成「黄金」。按业界猜测,生成 Spotify 榜首曲的模型估计只有 10B 左右的参数。想象一下,能生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模型,估计需要多大呢?如果是 MIDI 这种记录演奏指令而非音频波形的格式的话,只需要 89KB 就搞定了。但是这 89KB 所承载的音乐结构和意图信息量,远远大于几个 MB 的垃圾曲音频文件。

去装饰化

现在许多 AI 编程测评都是「这个新模型做的网页比那个模型更漂亮」。恕我直言,这种测评方式实在是肤浅。且不论「漂亮」的定义随着时代和文化飘忽不定——要不要去关注这个「漂亮」,这本身都变成了一个值得质疑的事情。浮夸华丽的外表,其实暗含了更低的信噪比,干扰了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 在 AI 时代,人们尤其应该学会逆着潮流,努力「去装饰化」,让自己的判断免受华丽载体的干扰:

  1. 在语言生成模型的提示词中加入「用极精炼的语言,给出简洁的结果」。 否则洋洋洒洒、格式华丽的输出会给人一种「肯定很专业、很详尽」的错觉。
  2. 鉴赏艺术作品,先问「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 甚至先「有罪推论」成 AI 作品,想想提示词可能是什么。
  3. 练习写作、作曲、绘画这几种不同媒介的基本创作能力。 因为有创作经验的人,才能真正有深度地评价别人的创作。

论及礼物的精致,世上怕少有能与日本相提并论的境界。 我曾收到过日本友人的新年礼盒,如电脑屏幕般大小,含蓄而庄重。轻解那细腻如诗的缎带,剥落流转金光的外衣,启开厚实而温润的盒盖,盒中静静安卧两枚小匣,典雅如画,华美如珍宝初现。1

打开一看,两块肥皂。2

Footnotes

  1. 这一段是 AI 写的。

  2. 这句是我写的。

iPad 离婚记

· 阅读需 3 分钟

好几年前,为了废物利用,我费了很大的劲儿在客厅的墙上挖了一个大洞,然后往里面嵌入了一个很旧的第三代 iPad。当时那个 iPad 就已经算过时,即便 24/7 不间断通电到今天已 12 岁高龄,它仍然健康地工作着。

刚安装好的时候,这个 iPad 里装了很多软件,可以放音乐、看电视、控制一些家里的设备,非常实用。

但我之后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把 iPadOS 升级到了 9.0。升级一完成,我就发现这个 iPad 几乎就无法动弹了,之前的 App 启动时间都变得巨长,好几个 App 直接因为旧版本不兼容不能工作。我尝试把整个设备全部抹除重装,可是连全新的系统都慢到根本无法使用。

现在,这个 iPad 只能作为一个计时器忠心耿耿地工作着。当初如果不升级,哪怕 App 们已经停更作废,只要浏览器能正常工作,总能想办法让它继续发光发热下去。

当年的 Apple 设备,质量上真是过硬。所以 Apple 只能靠软件下阴招,强行淘汰明明好用的设备,以至玩火过头,闹出了之后的 iPhone 电池门事件

最近这几年我又买了两台 iPad,基本寿命都没过两年。第一台现在还在勉强用着,但电源键按下去就会卡住,要用指甲抠出来。第二台没用多久,充电口突然罢工。这两台拿到 Apple 店里去修,结果工作人员连看都没看,就说 Genius Bar 是完全不管 iPad 的。除非有 Apple Care,否则一律不管不修,连基本的故障排除也不给做。

勉强用着的那台,最近更新了一下系统,存储空间一下子变得超级满。想要删文件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要把数据备份到自己的电脑有多困难了。

很显然,最白痴的不就是我吗?这么烂的产品,为什么接二连三地买?

  • 因为孩子的老师只会用 iPad 对接传输文件
  • 因为孩子的老师只会用某个 App 上网课,但这个 App 没有 Android 版(更别说网页版了)
  • 因为在 Apple App Store 买了几个游戏
  • 因为可以跟我老婆的 iPhone 互连
  • 因为……

想不出其他理由了,不就这么点优势嘛?前几天趁着 Google Pixel Tablet 清仓促销,入手了一台,刷成了 GrapheneOS。今后哪个老师要不会给 Android 传文件,不会用 Android App 上网课,就别当我孩子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