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言
自从 AI 铺天盖地,现在恐怕连平时不太关心科技的爸妈们都知道:别让孩子学外语专业了,尤其是翻译。像 DeepL、ChatGPT 这样的工具,机器翻译的能力已经碾压一大批普通的翻译工作者。刚出的 Apple AirPods 甚至加入了实时对话翻译功能——人类之间最后的沟通障碍,看起来也快被消灭了。
但我偏偏不信邪,今年心血来潮定了个目标:年底前考过 JLPT N1。学了几个月之后我渐渐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会学好几门语言。
因为学语言,真的太有意思,也太有用了。
学语言给我一个全新的日常环境
我把通勤时刷焦虑新闻的时间,全部换成了日文沉浸——不只学了语言,还顺带接触了大量用日文讲述的知识,听到写得很棒的 J-Pop,甚至开始不自觉地用日语想事情。要是继续刷时政热搜,我大概早就政治性抑郁了。
更有趣的是,自从我开始学日语,家里两个孩子居然也跟着刷起了多邻国。女儿已经默默坚持学日文大半年,这是她第一个主动坚持下去的学习项目,我完全没有催过。看来,榜样的力量,远大于爸妈唠叨的力量。
AI 让学习语言变得更重要,也更简单
对于那些靠教语言或做翻译谋生的人来说,AI 可能是场灾难。但学语言,本来就不全是为了找工作。仔细想想,AI 只是让「翻译」成为了一种过时的谋生手段。而学习语言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绕过翻译,直接交流。
AI 不会改变语言的本质功能——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世界的钥匙。对于客观的、放诸四海皆准的理工知识,掌握英语也许就够了。但如果你想真正走进某个文化的精神世界,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语言,他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或认真倾听你的主见。
通过翻译的交流和直接的交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依靠翻译的交流,往往只适用于不得不交流的情况(商务洽谈、外交事务等等)。谁会通过一个翻译,跟另一个人唠家常、敞心扉?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无论翻译得有多好多准,它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中间环节。对话的双方都难免怀疑:「这翻得对吗?」事实上,每多一层转译,就多一层误解的可能。但最根本的抵触,也许来自某种潜意识里的偏见:如果你连我的语言都不会说,你又怎么可能真的懂我?
相反,AI 让学语言的效率大幅提升。比如那些微妙的语感问题,以前非得有个母语者朋友才能帮你。而现在,随便一个 AI 都能给出地道又细致的建议——太爽了!
新的语言,带来全新的思考模式
在英语环境呆过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说话变成中英混杂模式。我甚至不知道有些句子怎么准确地翻成中文,比如「这很 make sense」「马上要 due 了,明天就是 deadline」「这个计划老板还没 sign off」「你这说法有点 plausible」不过有些英语感觉一辈子都接受不来,比如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见美国人问我「Do you want this wife-beater?」时的下巴掉落感……
至于日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超有表现力的象声词啦——「今天感觉イライラする」「要见明星了,好ワクワク!」要是用「不爽」、「激动」这样的中文词,似乎那种浑身憋屈的拧巴、心跳加速的声音就不见了。
日语里「蛇口」是什么意思?
是水龙头的意思啦!奇怪吧~
(同时在日本:「你们猜猜中文里『龙头』是什么意思……是蛇口的意思啦!奇怪吧~」其他语言的人估计一脸蒙逼。)
无法翻译的还有双关语。例如超级马里奥的坏蛋阵营「瓦里奥」和「瓦路易基」,名字就起得特有水平。「瓦里奥」是把 Mario 的首字母上下颠倒一下,这个比较直白。而「瓦路易吉」听起来是个很没创意的名字,就是把「瓦」字按在「路易吉」的前面。但是「瓦路易」(わるい)就是「坏」的意思嘛,怎么能这么巧?果然意大利语和日语是一个祖先吧!
语言越学越容易
会越多的语言,学习新语言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锚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学日语对于会讲中文和英文的人来说来说就像是开了作弊模式,汉字和外来语都可以轻松掌握,几乎完全不用学了。而学会了日语的语法,韩语语法就相当于买一赠一了。
其实不止是语言,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有这个特点。学习效率的本质是压缩信息。如果能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完全连接起来的话,就很容易学会而且不容易忘记,新知识占用大脑的资源也会越来越省。
一个人如果会 N 种语言,那么他能翻译的语言对子数是 N!(阶乘)。因此,学习新的语言完全是一个经济学奇迹——不但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边际效益居然还会变得越来越高!
等日语 N1 考过了,接下来学什么新语言呢?ワクワ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