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8 篇博文 含有标签「学习」

查看所有标签

日语敬语语法「~やがれ」

· 阅读需 3 分钟

🤣🤣不行了,今天在火车上看这集「世界奇妙物语」的时候,憋着笑到岔气了!绝对是世奇里数得上号的杰作🤣🤣

看完以后,这辈子肯定忘不了日语里的这个敬语语法「~やがれ」1了哦!

需要日语基础

如果不会日语的话,可以看 Bilibili 上带字幕的版本,但是翻译得完全不到位啊……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完全不懂日文的人就算有字幕看的话,可能也不容易笑出来吧?这正是这部片子的主旨:语言的价值观是人为的、相对的。


整部短片都是让人笑痛肚子的台词,但是配乐却是十足的恐怖片风格。不过想想如果我一觉睡醒发现周围的中文全变了,真的挺恐怖的😂

这个短片里的「敬语」部分,居然被编入了某个大学的日语课程里!全剧剧情脚本可以在这里下载,你能填上「敬语」部分的空白吗?😅这里有参考答案。以下是我的学习笔记😅:

本课词汇表
  • 耳の穴をかっぽじってよーく聞きやがれ:耳朵挖干净了好好听着
  • かしやがって:(那张狗嘴)说
  • チャンチャラ笑う:笑掉大牙
  • 頓痴気とんちき:弱智
  • ボロ(傘):破(伞)
  • 蹴つまづいてすっ転ぶな:别踢到坑绊倒摔个底朝天
  • 目が節穴ふしあな:竹竿眼
  • 💩くそれ:狗屎王八蛋
  • さっさとせやがれ:赶紧给我滚
  • 雁首がんくびそろえやがって:这么多脖子凑在一起
  • ドタマ打って、くたばっちまった:撞到了脑袋瓜子,就嗝屁了
  • 愚図ぐずども:一群废物
  • ボヤボヤ:迷迷糊糊、拖拖拉拉
  • 暇人ひまじんども:一帮闲人
  • 頓馬トンマめ:饭桶
  • おかちめんこ:丑八怪、恐龙
  • 唐変木とうへんぼく:榆木疙瘩
  • くされ(意見):破烂意见
  • 茄子なす:傻瓜

Footnotes

  1. 敬语个屁嘞~这是日语里的粗话,意思和中文骂人话里的「给我~」差不多(例如「给我滚」)

中文母语者的软肋

· 阅读需 6 分钟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根据我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中文母语者有几大发音软肋,导致了特别刺耳的「中文口音」。我觉得如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很多口音的问题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但前提是你需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头号软肋:中文没有浊音!

啊?!中文没有浊音?「怕」是清辅音,「爸」是浊辅音,难道有语文老师不是这么教的吗?

这个错误观念,是导致一口「中文口音」的头号元凶!

来念念两个英文单词:par 和 spar。

如果你的英语发音有点基础的话,应该会念成「怕」和「s爸」吧?可见,无论是「怕」还是「爸」,都对应英文的清辅音 p

所以很多人句子开头一个「爸t」(but),就立刻把口音浓度拉到爆表了。中文里最接近浊辅音是二声的「拔」,而不是四声的「爸」——四声是最接近清辅音的声调,但中文母语者却最常用四声来「强调浊音」(例如「够」go、「度」do),结果南辕北辙。

修正方法

如果想打个快速补丁的话,发浊音的时候记得要用二声来起头,例如「拔」「毒」「格」,再(根据需要)快速扭回四声。以下是一些示例:

例词错误练习方法
 bar 
go
do

好好练习,就不会再把 good bad 念成「固的」「败的」了~

二号软肋:中文没有以辅音收尾的音节

中文里除了 n 和 ng 之外,所有音节都是以元音1结尾的。如果在念英语的辅音音节尾2的时候,不小心又加上一个元音,就会把音节尾变成一个新的音节,形成比如 at「艾」、bus「巴」这样的错误发音。

这个问题虽然超级严重,但是大多数人有察觉,所以就不赘述了。主要就是要单独练辅音的纯净发音,千万别像小时候学拼音那样,把辅音念成「拨泼摸佛」那样来学,这种教法完全不符合语言学的规则,贻害无穷。

三号软肋:中文是有声调语言

诶?这不是我们的长处吗?从有声调语言变成无声调语言,难道不是「降维打击」吗?

错~!中文的声调在学习无声调语言的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都是围绕声调进行的。比如,经常有人:

  1. 认为重音音节就是要把声调提高一点
  2. 总是把某一个单词念成一种特定的声调

可以说,一个英文句子让中文母语者来念,我都可以预测念出来的声调是怎么样的。但实际上,因为英语是「无调性」的,声调如何全凭个人喜好和语境。

你也来试试看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天天坐公交车,司机很热情,对每个上车的人都要说 Good morning。中文母语者的你,我猜估计声调会是这样的吧?

但是这个司机可以对十个乘客说出十种不同声调的 Good morning 呢!你也来试试看~

反过来,英语句子的很多不需要着重的地方,应该用「没有任何抑扬顿挫的和尚念经法」念过去——声调是保留给需要特别强调某些语义的地方用的。但中文母语者会到处加升降调。因为我们很容易误认为句子前半部分的单词就应该是升调,最后一个词都应该是降调。最后导致英文句子每个地方都抑扬顿挫的,听感非常累。

练习

尝试用不同的声调说下面的句子,加强斜体部分,注意不重要的地方不要加抑扬顿挫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一般句子的默认读法)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很「重要」哦!)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那个不重要啦,「这个」才比较重要!)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你认为这决定不重要?我「就」认为这很重要!)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这个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念成的重音,因为 decision 在句尾,重音又在最后一个音节。这么念导致「决定」这个绝大多数语境下毫无强调必要的词语被莫名其妙凸显出来。)

  • This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处处重音也是常犯的问题,会让无声调母语者听起来觉得特别累)

友情提醒:中文的元音与绝大多数其他语言都有很大不同

中文缺少英文里的大量元音,譬如 cat、it、bus、book3……英文里使用的元音,中文里一个都没有,这样说也不算过分。所以,学别的语言的时候,应该先把中文的元音忘干净,甚至最好有意识地练习将所有的英文元音念成跟中文里的版本不一样。如果你觉得两个有共通的元音发音,那你九成是犯了错误。

有口音其实也没大碍

话说回来,我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了,也没有刻意修正过我的口音🤪主要还是因为懒,不过在这里没有太多人关心你的口音。相比之下,语言逻辑符合英文习惯4、用词地道,让沟通变得顺畅自然,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哦。

(用词地道比消除口音难多了啊!)

日语也适用

浊辅音5和母音这两点也是讲日语的时候有中文口音的主要原因。

Footnotes

  1. 元音又称母音、声母

  2. 冷知识:音节尾的英文叫 coda

  3. 別把嘴撅起来念成「k」

  4. 一个小例子是条件从句 if 喜欢说在后面,不像中文那样必须在前面

  5. 日语除了有真正的浊辅音之外,还有鼻浊音的规则,下次再聊咯~

日语听力会话的最佳教材

· 阅读需 3 分钟

学日语,练听力会话,最难搞的就是找素材。教材里的对话太死板,日剧动漫又有点演过头(经常喜欢用 N1 的语法😑)。最好是听点自然的日常聊天,但用词又不能太不上品……满足这一大堆条件的教材,被我找到了🥳

隆重介绍:安住紳一郎的 Podcast——《安住紳一郎の日曜天国》1

我佩服到五体投地的是,这个节目已经办了 20 多年了,非但两位主持人没换过,连节目的 BGM 和海报都原封不动。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大概也只有日本人能做到这么极致了吧。

安住紳一郎在日本算是人气顶流的播音员了,声音好听,表达清晰。关键是,他在节目里什么都聊!「照着咖啡店广告传单上人生格言生活一个月」、「日文中ん其实有八种发音」、「新干线上怎么抢座位」、「憋着大便时上楼下楼哪个更痛苦」、「蒸发自己攒了一周的汗水能不能制成盐」……内容包罗万象,但全程都用播音员级别的标准日语娓娓道来。

日本社会其实挺保守的,凡事讲究不出格。但安住さん聊起天来却有种「我行我素」的洒脱,话题尺度不小,却总能靠着幽默感和语言智慧,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社会准则归准则,但人内心真实的喜好可能更丰富。有时候,不那么刻意迎合主流的人,反而更有魅力,更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当然,这背后是需要极大的智慧的。

如果你也在学日语,我强烈推荐去听这个 Podcast。一千多集,根本听不完,而且每一集都超好笑,还能学到非常多教材上没有的惯用语。不知不觉,听力和会话的能力就上去了。不过,安住的语速相当快,用词妥妥的 N0 级别,可能不太适合 N2 水平以下的初心者。

为什么没放链接

节目的官网上不能直接收听,似乎必须要通过 Spotify、Amazon Music 或者 Apple Music 才能听。

Apple Music 没用过,但为什么前两个平台为什么连 Podcast 都要放一堆广告?!我还是 Spotify 和 Amazon 的付费会员啊!抗议!所以链接的话请读者自行查找吧~

Footnotes

  1. 是不是我太后知后觉,大家早知道了?毕竟这个节目都开了 20 多年了……

Jealous ≠ Envious

· 阅读需 3 分钟

在现代最常用的语境下,jealous / jealousy 和 envious / envy 几乎是同义词,中文里把前者翻译成贬义的「嫉妒」,后者翻译成褒义的「羡慕」。前者在英语里一定是贬义词,后者可贬可褒,基本上这就是大多数英语老师教我们的意思。❌❗️

Jealous 和 envious 的深层含义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反」义词。

小测验

在下面句子的空白处选择 jealous 或 envious 中更合适的词语填入:

  1. I was _____ of her ability to speak multiple languages.
  2. He felt fervently _____ of their luxurious vacation.
  3. She gazed at the beautiful garden with _____ eyes.
  4. I am very _____ of people who can easily make friends.
参考答案

全部都是 envious😜

下面这些例句可能让你体会 jealous 的语义:

  1. He was jealous of his friend's attention.
  2. The dog seemed jealous when I petted the cat.
  3. A jealous rage consumed him after the betrayal.
  4. A jealous partner often struggles with trust issues.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Jealous 的原意是「吃醋」。

总结

Jealous 通常指的是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重点在于保护,以及对失去的恐惧

Envious 指的是渴望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 重点在于想要,是一种对别人拥有的好东西的渴望。

中文的「嫉妒」则是第三种意思:对别人的成功或优越地位所产生强烈的不快。「嫉妒」包含了「羡慕」的成分,却不是逻辑上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可能对别人的成功没有很大的羡慕之情(比如两人的专业领域毫不相关),这种「嫉妒」纯粹就是「别人爽了,我就不爽」。可能英语世界的人无法感受我们东方人的这种毫无逻辑的特有情感吧🤣

现代英语里,jealous 这个词的确已经开始包含 strongly envious 的意思了。我想可能是因为 jealousy 的感觉远远要比 envy 更强烈,两者以情感程度为共通点渐渐靠拢了。但可惜这种与「羡慕」完全不同的情感,在中文里却只有一个非常口语化的词语「吃醋」来淡淡地描述。也许,东方人的「吃醋」就是没有西方人的酸劲儿强~

看来东西方文化有各自的弱点,从词汇中便能得以一窥。

一个经典例子

这让我想到了《圣经》里的摩西十诫,其中第一条(《出埃及记》第 34 章 14 节)就说到:

“Do not worship any other god, for the Lord, whose name is Jealous, is a jealous God.”

这节圣经经文要翻译成中文非常困难,而且文字完全不能达意:

不可敬拜别神、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 神、名为忌邪者。

很多中国人读到这里看不懂「忌邪」什么意思,跑去翻了英文版「哦,原来是忌妒的意思啊!……可是神为什么要忌妒别的假神呢?没自信吗?……😵‍💫」

其实原意是:以色列的神是「会吃醋的」神!以色列人如果敬拜别的偶像,神就会有强烈不爽的情感!

显然,这里的 jealous 绝对不能用 envious 代替,否则意思彻底错乱!但是《圣经》里用「吃醋」,格调也明显不对啊……翻译无解!

95%

· 阅读需 5 分钟

写博客就像是开垦了自家院子,面对一块翻过土的空地,不好好把它种满了感觉很浪费。想到我在中学期间经常写一些小游戏,如果能重写一遍摆到这个网站上似乎是个不错的点子。

作为有娃上班族,我自然是没有工夫花大量时间写网页小游戏的。但是用来练习 AI「氛围编程」(vibe coding)倒是正好啊!一来网页前端开发一直是 AI 编程最强项,真人反而很难搞定 CSS 之类的细节;二来我的 JavaScript/ReactJS 非常烂,顶多只到了看得懂代码的水平,要动手写的话还要从查一堆资料开始。

之前我用过 RooCode 之类的智能体助手,不过这次想上下班的时候在手机上搞,于是选择用直接聊天来测试。不得不说,Claude 真的是很厉害,一个游戏基本上第一次尝试就能直接做对 95%,而且界面也挺漂亮。那个工作量我觉得对于我至少是要花三四个小时(假设我 ReactJS 熟练的话),AI 两分钟就搞定了!

但是,剩下那 5% 才是重点。我把这 5% 分成五个 1% 好了:

  1. 微调外观(1%)——「那个蓝能再深点吗?啊呀太深了!再浅点?不要跟背景太接近。不行,那样太突兀了!还是回到之前那个蓝色,能再深点吗?……」
  2. 清扫垃圾(1%)——「诶?这个代码什么作用?到这里整个页面都保证加载完毕了,为什么还等这个组件?这游戏总分不是奇数吗,怎么还要考虑平手?能不能把没用的代码都去掉?这下看着干净多了~阿哟妈呀,程序执行不了了!全部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3. 验证逻辑(1%)——「明明让你找到全局最优的点然后移动过去,你为什么代码写的是邻近最优的点?觉得我好骗是吧?……好吧反正玩家也看不出区别,能运行就算了。」
  4. 呵斥浪费(1%)——「能把节点数从 49 改到 63 吗?……停停停!!就改一个数,你丫为什么开始重新生成一千多行代码?骗我 token 费是吧?告诉我在哪一行改就好!……为什么根据你说的这个行号我找不到这个变量?算了累死了,一千多行代码重新生成一遍吧……」
  5. 怀疑人生(1%)——「为什么跟你沟通那么费劲?说了好多遍了,路径选取要随机化!啊,不是那样随机,那不就变瞎走了吗!要从等效的路径里随机选取。啊,不是那个等效!……」

最后还是折腾了半天,终于把两个游戏写到 99%,之后再来补足 1% 的纰漏吧。

AI 使用者的两难窘境

有人说,AI 主要可以替代初级员工的工作。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单从执行基本任务的能力来说,AI 远超初级员工。但是 AI 将任务臻于完美的能力极差,主要是因为目前的 AI 与人的沟通有很大的障碍。随着任务与最终完美目标逐渐逼近,描述还不够完美的部分细节所需的沟通成本会急剧增加。

这种沟通障碍和目前 AI 的训练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让一个初级员工完成某个项目,如果对方能力不足,没有信心把事情做对,那么就算他一开始不告诉你,你也可以从他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流畅度和回馈中察觉出来。但是你让 AI 做什么事,目前的 AI 都会一本正经、自信满满地吐出一大堆结果来,几乎从来不会坦白它没有自信。

另外一点是,AI 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正常的人类差别特别大。比如说,现实中的初级人类程序员,往往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编程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严重缺乏某些编程语言的特定知识,写出来的程序「味道怪怪的」。要等到在实战中千锤百炼,被各种问题挑战以至学习到各种奇技淫巧,于是升级成为了高级程序员。而 AI 对于奇技淫巧的掌握一开始就远远超过普通的程序员,但是在编程逻辑上其实要落后于人类。于是,看人类写的代码,一眼就能评判此人的水平。但是 AI 的代码表面看起来都是标准美观,似乎出自经验特别丰富的程序员之手。但是仔细审读往往会发现特别基本的逻辑错误。

这两者归纳起来,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判断 AI 完成品的质量要比人类完成品困难许多!这就导致人类无法根据自己的快速判断,来决定自己还要花多少精力来审查和补充。于是,要么轻信 AI 闹出诸如司法假案例1这样严重的事故;要么过度怀疑 AI 的成品,费时费力地验证所有细节,到头来还不如亲自操刀的两难窘境。

Footnotes

  1.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trouble-with-ai-hallucinations-spreads-big-law-firms-2025-05-23/

学语言

· 阅读需 5 分钟

自从 AI 铺天盖地,现在恐怕连平时不太关心科技的爸妈们都知道:别让孩子学外语专业了,尤其是翻译。像 DeepL、ChatGPT 这样的工具,机器翻译的能力已经碾压一大批普通的翻译工作者。刚出的 Apple AirPods 甚至加入了实时对话翻译功能——人类之间最后的沟通障碍,看起来也快被消灭了。

但我偏偏不信邪,今年心血来潮定了个目标:年底前考过 JLPT N1。学了几个月之后我渐渐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会学好几门语言。

因为学语言,真的太有意思,也太有用了。

学语言给我一个全新的日常环境

我把通勤时刷焦虑新闻的时间,全部换成了日文沉浸——不只学了语言,还顺带接触了大量用日文讲述的知识,听到写得很棒的 J-Pop,甚至开始不自觉地用日语想事情。要是继续刷时政热搜,我大概早就政治性抑郁了。

更有趣的是,自从我开始学日语,家里两个孩子居然也跟着刷起了多邻国。女儿已经默默坚持学日文大半年,这是她第一个主动坚持下去的学习项目,我完全没有催过。看来,榜样的力量,远大于爸妈唠叨的力量。

AI 让学习语言变得更重要,也更简单

对于那些靠教语言或做翻译谋生的人来说,AI 可能是场灾难。但学语言,本来就不全是为了找工作。仔细想想,AI 只是让「翻译」成为了一种过时的谋生手段。而学习语言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绕过翻译,直接交流。

AI 不会改变语言的本质功能——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世界的钥匙。对于客观的、放诸四海皆准的理工知识,掌握英语也许就够了。但如果你想真正走进某个文化的精神世界,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语言,他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或认真倾听你的主见。

通过翻译的交流和直接的交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依靠翻译的交流,往往只适用于不得不交流的情况(商务洽谈、外交事务等等)。谁会通过一个翻译,跟另一个人唠家常、敞心扉?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无论翻译得有多好多准,它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中间环节。对话的双方都难免怀疑:「这翻得对吗?」事实上,每多一层转译,就多一层误解的可能。但最根本的抵触,也许来自某种潜意识里的偏见:如果你连我的语言都不会说,你又怎么可能真的懂我?

相反,AI 让学语言的效率大幅提升。比如那些微妙的语感问题,以前非得有个母语者朋友才能帮你。而现在,随便一个 AI 都能给出地道又细致的建议——太爽了!

新的语言,带来全新的思考模式

在英语环境呆过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说话变成中英混杂模式。我甚至不知道有些句子怎么准确地翻成中文,比如「这很 make sense」「马上要 due 了,明天就是 deadline」「这个计划老板还没 sign off」「你这说法有点 plausible」不过有些英语感觉一辈子都接受不来,比如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见美国人问我「Do you want this wife-beater?」时的下巴掉落感……

至于日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超有表现力的象声词啦——「今天感觉イライラする」「要见明星了,好ワクワク!」要是用「不爽」、「激动」这样的中文词,似乎那种浑身憋屈的拧巴、心跳加速的声音就不见了。

猜一猜

日语里「蛇口」是什么意思?

是水龙头的意思啦!奇怪吧~

(同时在日本:「你们猜猜中文里『龙头』是什么意思……是蛇口的意思啦!奇怪吧~」其他语言的人估计一脸蒙逼。)

无法翻译的还有双关语。例如超级马里奥的坏蛋阵营「瓦里奥」和「瓦路易基」,名字就起得特有水平。「瓦里奥」是把 Mario 的首字母上下颠倒一下,这个比较直白。而「瓦路易吉」听起来是个很没创意的名字,就是把「瓦」字按在「路易吉」的前面。但是「瓦路易」(わるい)就是「坏」的意思嘛,怎么能这么巧?果然意大利语和日语是一个祖先吧!

语言越学越容易

会越多的语言,学习新语言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锚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学日语对于会讲中文和英文的人来说来说就像是开了作弊模式,汉字和外来语都可以轻松掌握,几乎完全不用学了。而学会了日语的语法,韩语语法就相当于买一赠一了。

其实不止是语言,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有这个特点。学习效率的本质是压缩信息。如果能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完全连接起来的话,就很容易学会而且不容易忘记,新知识占用大脑的资源也会越来越省。

一个人如果会 N 种语言,那么他能翻译的语言对子数是 N!(阶乘)。因此,学习新的语言完全是一个经济学奇迹——不但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边际效益居然还会变得越来越高!

等日语 N1 考过了,接下来学什么新语言呢?ワクワク!

梦的观察

· 阅读需 7 分钟

梦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梦是疯狂的还是理性的?梦是能操纵的还是被动的?……在我经历的几次清醒梦中,我把梦的各种细节都观察了一遍,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特性:

梦是不容易分辨的

梦是彩色的,梦里有声音,梦里有痛觉……梦里几乎什么都有,根本没有那种超级显然的大 bug。我时常有过在梦里怀疑自己做梦,主动测试后以为自己没有在做梦的失败经历。基本上,那种掐胳膊、摒呼吸之类的方法,成功率都非常低。

梦里套梦的经历我小时候也有过一次,好不容易从一个噩梦中醒过来,居然还在梦里,醒来后觉得非常神奇。当然我有印象的嵌套层数也就只有两层,跟电影《盗梦空间》那种复杂度还不能比。

不过更可怕的是,哪怕梦里发生荒谬至极的事情,大脑里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妥协意念:「虽然不可思议,但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只能承认是真实的了。」等到醒过来了,才对梦里的自己居然对这些荒谬之事照单全收而感到失望甚至后怕。我不能确认这是否是因为自己缺乏质疑权威(不是一般的权威,是真实世界的物理法则!),还是大脑在做梦时开了特别的作弊程序阻止自己理性思考。那些平时经常质疑,敢于挑战事实的人,或许会与我有不一样的感悟吧。

对于我来说,识别出梦境的主要特性是——

梦境里的重力(加速度 g)非常低

平时我要是看见一根横杆,就会心血来潮跳起来做起引体向上(别问我为什么,现在年纪大了就懒了许多)。当我发现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做到 50 个以上,就知道是在做梦了。除了引体向上之外,有时用力一跳能够飞得老高,也是类似的道理。

做梦时,身体横躺在床上,这的确让身体对重力的感知变得不一样。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人脑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可以模拟出复杂的视觉,却不能在身体平躺的时候模拟出精确的重力呢?似乎人从潜意识里就是厌恶重力的。即便我们日复一日生活在重力加速度等于 9.8 m/s2 的世界里,大脑却不愿意学习这个事实。所以由大脑自发模拟的梦境里,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会比物理真实值小很多。

巧合的是,几乎所有的 3D 游戏也都会把重力加速度调成远低于 9.8 m/s2,这样的游戏玩起来反而有真实感。这两个证据是不是共同印证了我们厌恶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潜意识呢?

梦里反复出现某些特定(因人而异)的压力环境

以下几个「噩梦」的主题在我的梦境里反复出现,并且经常被我识破(不少读者可能也很熟悉😂):

  1. 向周围人一打听,发现期末考是第二天,但感觉这门课自己完全没学过
  2. 学期过了一半,发现自己注册某门课,但从来没去上过课
  3. 自己莫名其妙又在读本科,而且发现貌似大家都去上课了,我却没注册学籍

(基本都跟本科学习有关,可见我的心理创伤都来自哪里😅)

根据研究猜测,这可能是大脑的自我压力测试——人在真实世界遇到压力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飙升,对身体产生了实质性的负担的。但在梦里遇到高压境况时,内分泌系统并不会被激活。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大脑会利用梦境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高压环境,来训练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抗压能力。

梦里没有背景噪音

有几次在我意识到做梦之后,还试图跟梦里的人对话。对话部分不会给我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对方的声线、讲话内容、语气,都跟真实生活没有区别。但是我发现背景异常的安静,没有风扇冰箱之类的家电的高低频噪音,也没有车流、鸟叫的声音。看来我的脑子要生成无意义的噪音可能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情,所以就懒得做了。这也是侧面证实了人脑非常不善于生成真正的随机数的。

你的决定真的随机吗?

这个小游戏可以测试你心里想的随机数能不能被猜对。只要凭自己意念「随机」按 0 或者 1 就可以。要稍微玩久一点才有难度。看看你的胜率能否超过 50%。

要操控梦,就必须让事物变化符合物理逻辑

比如,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梦里的时候,我就会想立刻跳转到游乐场,这是完全行不通的。要达到瞬移的效果,必须采取一些迂回曲折的方式。例如,先对着一堵墙发动「信念力」,告诉自己「墙后面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扇门,门推出去就是游乐园的商店,走出商店就到了游乐园。」这样边想边走,果然就能生成出想要的结果。如果我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这里出现一扇门好像不太合理啊~」那么大概率这扇门就无法被创造出来。

同样,如果要改变梦里的物件,不能直接试图让它在自己眼皮底下突然改变。可以试着把目光移开,再移过来。或者,通过同胚变换把形状连续地改变过去。

(拓扑学的实用性 +1。学好拓扑,才能制霸梦境😅)

梦境里视觉连贯性被打破就无法重建

如果梦里闭眼再睁眼,画面就会无法重构,睁眼之后有可能什么都看不到,或者进入完全不同的(一般是乱七八糟的)场景,然后因为大脑超负荷而从梦里醒来。所以想要让梦境延续就不要闭眼,反过来想要让自己赶快醒来,就试图紧闭双眼再睁开。

尤其是最后两个跟视觉相关的特性,与生成式视频 AI 模型真的好一致。人脑本身可能并不局限于有物理逻辑的视觉变化,但是因为我们睁眼只能看见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人脑就学习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把我们放到不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我们的梦也会不一样呢(痴话)。

联动效应

此段根据 2025 年 9 月 26 日的经历添加

有一天凌晨的时候,我处于极浅睡眠的状态。大脑里正在上演复杂的「梦中梦」情节,同时居然还打通了现实体感的通道。

梦的具体情节毫无逻辑可言,我也都忘了。但是唯一记得清楚的是,每当我在梦里要用到某个概念(「美国社保的取得资格」😵‍💫)的时候,现实中的我就会发出哼哼声。一旦停止思考这个概念,哼哼声就停止。莫非我的大脑也像软盘驱动器一样,读取概念时一定要发出声音效果吧😅

其他诡异体感

以下两个梦里偶尔会遇到的情况,虽然重复发生,但似乎总是无法唤起我的梦境意识:

  • 牙齿崩坏——这个我猜估计是我在磨牙。
  • 大腿酸到完全无法走路——不会是得什么病了吧。

不知道弗洛伊德写《梦的解析》的时候做过多少清醒梦呢?

知识减肥

· 阅读需 3 分钟

我原来认为知识这种东西一定是多多益善的。不是号称人的大脑只被利用了 5% 吗?那么多闲置的脑力,足以装载任何知识。

但现在我逐渐倾向于认为过度富裕的知识和肥胖一样有害。大吃大喝无用的知识,可能是现代人的新肥胖症。

知识和食物有许多可以类比的特性:

  • 食物有快吸收(例如单糖)和慢吸收(例如蛋白质),知识也一样。不乏有许多知识需要人大量阅读,仔细研究,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滋润心智。但也有现在大量的诸如「知识型」油管视频,三五分钟讲完微积分,十几秒一个「Did you know?」的连续知识轰炸,就像是给思维狂塞冰淇淋甜点。

  • 真正能让身体(肌肉)健康增长的,是那些构成复杂的蛋白质。人体要花很多时间把它们消化分解成肽和氨基酸,再按照自己身体所需的重新组装起来。知识也是一样,有效的学习需要花时间把获得的知识拆解后,与自己已经能够理解或体会的事物关联起来,再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整个过程进行完了,才算是「学会了」。

  • 快消化的食物给人一时饱爽的感觉,但很快就被燃烧完了。血糖忽高忽低,长久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Did you know?」们也一样,大脑没有足够的时候处理学习,只能快速记忆。长久过量,大脑恐怕连记都懒得记了。这样的习惯肯定会阻碍深度学习。

  • 很多食物都是垃圾食品、过加工食品,甚至是毒物,吃了就会积累长期损害。现在许多的所谓「知识」,可能是八卦、偏颇极端的观点,甚至是虚假的阴谋论。

因为最近在减肥,我想试试我的减肥招数能不能类比用在知识上:

💪身体减肥🧠知识减肥
记饮食日记,计算卡路里严格记录和限制上网的时间、来源
储备健康低热的食物找一些好的博客或者频道,订阅起来。尤其是书——我除了电脑相关的书籍都不怎么感兴趣,这是一大弱点。我要找一本开始读起来。书是典型的高营养低热量的精神食物
适当多运动,燃烧热量,维持并提高基础代谢注重知识的吸收、内化和重构(写作)。应该增加独自深度思考,记录思考的时间(写博客就不错)
远离诱惑,尽量不碰垃圾食物源持续警惕不健康的信息来源,主动屏蔽

既然知识和食物能对应得这么紧密,那么过量食物和过量知识的危害恐怕也异曲同工,还是小心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