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 篇博文 含有标签「金融」

查看所有标签

凯利公式

· 阅读需 2 分钟

假如赌场里有一个游戏,赢钱概率 51%,赔率 1:1(就是在退还你赌资的基础上,再给一倍的奖金),你可以一直玩。请问,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由于赢钱的概率大于 50%,在 1:1 的赔率下,期望收益明显是正的。按照一般的理论和直觉,我们应该选择玩这个游戏,而且最好一直玩下去。但是,毕竟还有 49% 血本无归的可能,如果一次把钱全部投下去,万一输了就没有任何本钱继续玩了。

所以,每次投多少钱是有一个讲究的。这里隆重推出本文的主角,凯利公式(Kelly's Formula)

f=p1pbf^*=p-\frac{1-p}{b}

其中:

  • pp 代表赢钱的概率;
  • bb 代表赢钱的赔率(赌注基础上的额外部分);
  • ff^* 代表最佳下注比率。
实例

假设有个「理财产品」,每年收益的概率 10%,收益的话资产直接 ×16。剩下 90% 的概率血本无归。

于是,p=0.1,b=161=15p=0.1, b=16-1=15。根据凯利公式:

f=0.10.915=0.04f^*=0.1-\frac{0.9}{15}=0.04

也就是说,你每年应该拿出全部资产的 4% 来投这个产品。

凯利判据

什么游戏是不值得玩的呢?只要考虑 f0f^*\le 0 的情况就可以了,可以推出 p1b+1p\le\frac{1}{b+1},这个数恰好等于公平游戏的边界。

总结
  • 期望收益为正的游戏都可以玩,但要注意每次投注的比例;
  • 每次投注都应该是当前总钱数的一个比例,这样才能利用复利效应;
  • 期望为负的游戏反复玩最后一定亏光;
  • 只要血本无归的概率不为 0,那么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应该 all-in,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限制条件

凯利公式的适用场景为最大化同一个游戏反复下注的长期平均收益率。相信 YOLO1 哲学的则每次都应该 all-in(我表示佩服)。

如果输钱的时候不是血本无归,而是损失一定的比例,那么凯利公式需要稍作修改,最后得出的最佳投资比可能还会大于 100%(也就是加杠杆炒股的理论依据😅)。

Footnotes

  1. You Only Live Once,「不枉此生,凡事豪赌」

如何估算「隐私」的卖价

· 阅读需 3 分钟

今天有点好奇:一个普通用户的隐私具体被卖了多少钱?我搜集了一圈数据,发现还是能算出一个数来的。

下面以 Facebook 为例。根据 Meta 在 2023 Q4 财报1中披露的信息,当年的平均用户收入2是 $44.60。平均每个用户的在线时间是 10 分 22 秒3。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均每天在 Facebook 上花一个小时,那么你一年为 Facebook 创造的营收大约是 $258.14。

这个数字全算成「隐私的价格」有点不公平,因为哪怕 Facebook 完全不用你的个人信息,随机给你投放广告,你也有一定的概率点进去的。但是现实中不存在这么善良的 Facebook 啊~🤔

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些其他的数据来估算,比如这份报告4给出了广告在不同投放渠道的里「点击率」5。其中:

有无个人信息的对比点击率效果
个人定制的「畅销推荐」相比无定制的「畅销推荐」×2
再营销广告(之前访问过网站但还没消费)相比一般广告×10
个人定制的「行动呼吁」相比泛泛的「行动呼吁」×3
「行动呼吁」

行动呼吁(Call-To-Action, CTA)是营销学里的术语,指「立刻购买!」「手慢无!」之类的催促性广告。

可见,隐私信息对于广告商业转化率的效果是巨大的。如果保守估计因为收集个人信息,广告供应商平均可以提升 30% 的点击率,那么每年一小时给 Facebook 贡献的 $258.14 里,基础部分是 $198.57,隐私部分是 $59.57($198.57 的 30%)。(这个提升的比例猜得越高,隐私部分的比例也越高。)

因此根据我的粗略估算,你平均每天多上 1 分钟 Facebook,一年下来 Meta 能从你身上大约多榨取 $4 价值,其中约 $1 来自你的隐私,$3 来自你的注意力本身。

解释
  • 这是 Meta 目前在你身上能榨取出来的价值,并不是你隐私的真正价值。目前你的隐私的商业价值还没被完全开发,很可能被贱卖了。也可能因为法律法规的原因,Meta 无法最大化利用你的隐私(比如直接敲诈勒索);如果你的隐私泄漏给了违法分子,那么你的损失也许会不可估量。
  • 这是全球所有用户的平均估值。如果你在网上消费多,或者容易受广告的影响,那么你的隐私单价就会大大高于这个平均值;如果你穷,那么恭喜你,你的隐私就不怎么值钱(从 Meta 的角度看)。
  • 这个平均估值可以用在别的有广告的平台上(Google、Apps,甚至你的 Windows 10/11)。

Footnotes

  1. https://d18rn0p25nwr6d.cloudfront.net/CIK-0001326801/c7318154-f6ae-4866-89fa-f0c589f2ee3d.pdf

  2.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财报第 70 页。这是全球的平均,具体到高收入地区,这个数字还要高。例如美国的平均可以达到 $68.44。

  3. https://www.demandsage.com/facebook-statistics/

  4. https://bestcolorfulsocks.com/blogs/news/product-personalization-engine-ctr-statistics

  5. Click-Through Rate (CTR) 指的是「广告被点击次数 / 广告被显示次数」,这是广告最重要的商业价值指标。

为什么全球大多数股市的全部收益都在盘后

· 阅读需 7 分钟

假设用以下两种策略来投资美国股市:

  • 「蓝策略」每天在纽约时间 16:00 用收盘价买入美股 ETF,第二天早上 9:30 一开盘就卖出,等到下午收盘前再次买入。如此周而复始。
  • 「绿策略」相反,每天一开盘买入,收盘时卖出。如此周而复始。

根据一个专门关注「异常隔夜回报」的网站1,这两种策略从 1994 年来的总收益(不计交易成本),大概会长得像这样子:

S&P500 ETF (SPY) 的收益曲线

为什么白天持股和晚上持股的收益差距能这么大?我能想到几个正常的理由。

正常理由一:资金利用率没有最大化

先考虑一些显然的因素。首先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策略没有在浪费资金——在投资里,任何闲置的资金至少要能获得一个「无风险利率」的收益;换言之,不用的钱必须要存银行吃利息(这是理论上的假设,实际生活中当然有不存银行的理由啦)。

什么是无风险利率?

无风险利率(英语:risk-free interest rate),或称零风险利率,是指一项没有金融风险的投资可得到的理论投资报酬率。

一般满足无风险定义的资产包括超短期(隔夜)的贷款利率、有信用和货币主权的国家(例如美国)的短期国债等等(几乎就是包赚不赔的投资)。

于是,我们要先修正一下这两个策略,让两者没有「浪费」。这样才能公平比较它们的回报差别:

「蓝策略+」是:白天钱存银行,晚上投股票 「绿策略+」是:白天投股票,晚上钱存银行

由于利息是隔夜计算的,「绿策略+ 」能拿到银行利息,「蓝策略+」一分利息都拿不到。因此如果都不存银行的话,「蓝策略」等价于「蓝策略+」,但「绿策略」相比「绿策略+」要损失一个无风险利率。

除非我们在白天能找到无风险的投资渠道,否则绿相比蓝一定是吃亏的。而无风险利率是由各国的中央银行调控的,长期无风险利率收益应该约等于通货膨胀率(因为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不愿意承担风险就得不到超额收益,存银行拿来的利息,和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应该正好抵消)。

那么 1994 年到 2005 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呢?我在这里算出来的数是 +118.61%。所以「蓝策略+」收益是如图中的 +1,528%,「绿策略+」收益是 +118.61%,两者还有很大的差距。

正常理由二:盘后比开盘的时间长、风险大

这是另一个显然的因素。按照纽交所开盘的时间来计算,股票一年的开盘交易时长大概是 250 天,每天交易 6.5 个小时,一年总共交易的时长是 1600 小时左右。盘后的时间约为 7100 小时以上。盘后又是各个公司财报发布的时间(几乎没有公司会在开盘的时候发表财报这样的重要公告)。因此,「蓝策略」持股的时间和承担的风险都远远大于「绿策略」,回报当然也理应高得多。

接下来,就是非正常理由了。

正常理由无法解释的全球股市

我的标题用了「全球股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只是在说美国股市。那么全球其他股市到底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在此借用 overnightreturns.org 的图表:

全球市场 仅盘中 vs 仅盘后 策略收益

这就相当离谱了!绝大多数的股市如果按照「绿策略」,基本要把全部的本金亏掉?!这是怎么回事?即使按照上面分析的理由,夜间持股的时间比白天长,那两者至少还是同涨同跌才对。何况夜间持股在分红的时候价格上还吃亏了(分红日价格会隔夜下降,因为要把分红的部分从价格里扣掉)。

我绞尽脑汁想,只能推测出一个理由——信息泄漏

什么信息泄漏

无疑,如此长期的反常趋势,只能推导出下面两个陈述,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1. 开盘价高于公允价
  2. 收盘价低于公允价

只有这样,「绿策略」才有可能反复高买低卖,持续亏损。「收盘价低于公允价」,可以看作是上述「正常理由二」的一个印证(市场害怕晚上无法交易的时段爆出黑天鹅事件)。但是像泰国和台湾这样的股市,几十年来两者的趋势对比居然毫无波动,很难想象能用「风险规避」这样的理由来解释。这样,我们只能聚焦在「开盘价高于公允价」这个假设了。

谁会在开盘价买入股票呢?就是在收盘后下单买股票的人。这些单子不能交易,就会被暂存在券商,等待开盘后发送到交易所成交。那么这些券商如何利用这些单子的信息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券商们一定非常诚实,绝对不可能将订单信息卖给别人,也不可能自行哄抬价格让客户吃亏的啦! 客户亏钱肯定是自己运气太差——不是一般的差,是三十年来持续差得离谱。👻

图里还会看到一个现象:美国的 S&P 500 走势明显要好于其他的市场。 我猜测的理由是:S&P 500 指数有流动性非常高的夜间期货市场。

市场流动性

市场流通性市場流動性通常简称流通性流动性(英語:liquidity),即个人或公司可以快速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而不引起该资产价格的急剧变化。

简言之,市场上同时有很多的买家卖家,所以想买的人和想卖的人都能快速以合理的价格达成交易。

期货市场的特点就是买卖对称(或者应该说是做多和做空)。技术细节不在此赘述,总之如果有人发现价格异常,就可以快速通过期货来套利,而不会像股票一样一个晚上都无法交易。

结语

这些观察完全不是用来推销「收盘买,开盘卖」的策略的——如果天天这样捣腾,投资很快就都被手续费和交易成本侵蚀完了。

我只是想指出,夜间无法交易,使得有机会泄露信息的券商可能获得丰厚的不公平收益。对抗这些不公平手段的方法,就是引入更健全自由的交易机制(24 小时期货交易、现货交易),让市场监督市场,用魔法打败魔法。

对于个人投资客并没有什么能学到的功课。如果你不是一直买进卖出(绝不应该这样做),那么偶尔买入卖出的时间点,并不会对长期投资的收益有什么实质影响。当然,尽量不要在盘后下单啦,尽自己一份力让作弊者少挣一点~

Footnotes

  1. https://www.overnightretur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