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4 篇博文 含有标签「杂想」

查看所有标签

没电,感恩

· 阅读需 3 分钟

今天起床了才发现,手机一晚上没充上电。

手机因为电量耗尽而关机之后,给它充电就特别费劲。如果插上一个低功率的充电器,手机马上就会强制自动开机(取消不了!),然后在启动过程的不知道哪一步中耗费大量的电量,超过充电器能提供的功率,于是手机电量再次耗尽,被迫重启(而不是关机!),这样死循环了一晚上。

解决方法是放在无线充电器上,那样手机被充电的时候不会自动开机(原理不明)。只要充到电量能坚持完整个启动过程,换成普通的充电器也没问题了。

因为时间不够,我只能带着一支电量苟延残喘的黑屏手机匆匆去上班。

外面天气还不错,有点早秋的凉爽。太阳被云层遮盖,照耀出一层金边。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路上有一片普普通通的绿田,不知道种的是什么,也从来没去关心过。今天驶过,映入眼帘是一番奇幻的风景——只有那片绿地被一层浓浓的雾气笼罩,宛如仙境一般。开车来回经过这里十几年了,这样的美景是第一次见到!我下意识拿起手机……

没电!

十几年一遇的奇景,遇上了几年一遇的手机一大早就没电。每当这种概率几乎为零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大概率是上帝的引领——

「拍照真的很重要吗?拍下来的照片,除了能勾起我自己的回忆,还有什么意义吗?这种田野上升腾着雾气的照片,网上不是一大堆吗?AI 不能生成吗?别人就算看了,能享受和我一样的感动吗?」

所以,我其实什么都没有错过;相反,这次我用双眼收获了久违的感动。

倘若李白不是用笔墨留下「疑似银河落九天」这样壮阔的诗句,而只是掏出手机拍下了「庐山瀑布001.jpg」,民族文化都会因此缺了一个角。

为与千年以后说中文的人共享今天这份小小的感动,我与 DeepSeek V3.1 共事半小时,作下小诗一首:

翠野凝烟晓色寒
疑有夜仙宿未还
殊景偏逢电量尽
恍悟真境胜矽盘

多亏今早手机没电,感恩。

减肥很简单

· 阅读需 1 分钟

最近实在是吃过头,体重不忍直视。于是(再次)用上了记热量的app, 每天控制在 1800 大卡以下。不到一周的时间,体重就开始稳步下降。

于是,我内心想:减肥很简单。

我跟老婆说:「减肥很简单。」

结果——她生气了(虽然她完全不胖, 也没有在减肥。)

看来「××很简单」是一个非常招仇恨的表达方式,一定要避免使用。

梦的观察

· 阅读需 7 分钟

梦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梦是疯狂的还是理性的?梦是能操纵的还是被动的?……在我经历的几次清醒梦中,我把梦的各种细节都观察了一遍,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特性:

梦是不容易分辨的

梦是彩色的,梦里有声音,梦里有痛觉……梦里几乎什么都有,根本没有那种超级显然的大 bug。我时常有过在梦里怀疑自己做梦,主动测试后以为自己没有在做梦的失败经历。基本上,那种掐胳膊、摒呼吸之类的方法,成功率都非常低。

梦里套梦的经历我小时候也有过一次,好不容易从一个噩梦中醒过来,居然还在梦里,醒来后觉得非常神奇。当然我有印象的嵌套层数也就只有两层,跟电影《盗梦空间》那种复杂度还不能比。

不过更可怕的是,哪怕梦里发生荒谬至极的事情,大脑里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妥协意念:「虽然不可思议,但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只能承认是真实的了。」等到醒过来了,才对梦里的自己居然对这些荒谬之事照单全收而感到失望甚至后怕。我不能确认这是否是因为自己缺乏质疑权威(不是一般的权威,是真实世界的物理法则!),还是大脑在做梦时开了特别的作弊程序阻止自己理性思考。那些平时经常质疑,敢于挑战事实的人,或许会与我有不一样的感悟吧。

对于我来说,识别出梦境的主要特性是——

梦境里的重力(加速度 g)非常低

平时我要是看见一根横杆,就会心血来潮跳起来做起引体向上(别问我为什么,现在年纪大了就懒了许多)。当我发现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做到 50 个以上,就知道是在做梦了。除了引体向上之外,有时用力一跳能够飞得老高,也是类似的道理。

做梦时,身体横躺在床上,这的确让身体对重力的感知变得不一样。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人脑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可以模拟出复杂的视觉,却不能在身体平躺的时候模拟出精确的重力呢?似乎人从潜意识里就是厌恶重力的。即便我们日复一日生活在重力加速度等于 9.8 m/s2 的世界里,大脑却不愿意学习这个事实。所以由大脑自发模拟的梦境里,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会比物理真实值小很多。

巧合的是,几乎所有的 3D 游戏也都会把重力加速度调成远低于 9.8 m/s2,这样的游戏玩起来反而有真实感。这两个证据是不是共同印证了我们厌恶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潜意识呢?

梦里反复出现某些特定(因人而异)的压力环境

以下几个「噩梦」的主题在我的梦境里反复出现,并且经常被我识破(不少读者可能也很熟悉😂):

  1. 向周围人一打听,发现期末考是第二天,但感觉这门课自己完全没学过
  2. 学期过了一半,发现自己注册某门课,但从来没去上过课
  3. 自己莫名其妙又在读本科,而且发现貌似大家都去上课了,我却没注册学籍

(基本都跟本科学习有关,可见我的心理创伤都来自哪里😅)

根据研究猜测,这可能是大脑的自我压力测试——人在真实世界遇到压力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飙升,对身体产生了实质性的负担的。但在梦里遇到高压境况时,内分泌系统并不会被激活。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大脑会利用梦境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高压环境,来训练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抗压能力。

梦里没有背景噪音

有几次在我意识到做梦之后,还试图跟梦里的人对话。对话部分不会给我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对方的声线、讲话内容、语气,都跟真实生活没有区别。但是我发现背景异常的安静,没有风扇冰箱之类的家电的高低频噪音,也没有车流、鸟叫的声音。看来我的脑子要生成无意义的噪音可能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情,所以就懒得做了。这也是侧面证实了人脑非常不善于生成真正的随机数的。

你的决定真的随机吗?

这个小游戏可以测试你心里想的随机数能不能被猜对。只要凭自己意念「随机」按 0 或者 1 就可以。要稍微玩久一点才有难度。看看你的胜率能否超过 50%。

要操控梦,就必须让事物变化符合物理逻辑

比如,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梦里的时候,我就会想立刻跳转到游乐场,这是完全行不通的。要达到瞬移的效果,必须采取一些迂回曲折的方式。例如,先对着一堵墙发动「信念力」,告诉自己「墙后面看不见的地方有一扇门,门推出去就是游乐园的商店,走出商店就到了游乐园。」这样边想边走,果然就能生成出想要的结果。如果我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这里出现一扇门好像不太合理啊~」那么大概率这扇门就无法被创造出来。

同样,如果要改变梦里的物件,不能直接试图让它在自己眼皮底下突然改变。可以试着把目光移开,再移过来。或者,通过同胚变换把形状连续地改变过去。

(拓扑学的实用性 +1。学好拓扑,才能制霸梦境😅)

梦境里视觉连贯性被打破就无法重建

如果梦里闭眼再睁眼,画面就会无法重构,睁眼之后有可能什么都看不到,或者进入完全不同的(一般是乱七八糟的)场景,然后因为大脑超负荷而从梦里醒来。所以想要让梦境延续就不要闭眼,反过来想要让自己赶快醒来,就试图紧闭双眼再睁开。

尤其是最后两个跟视觉相关的特性,与生成式视频 AI 模型真的好一致。人脑本身可能并不局限于有物理逻辑的视觉变化,但是因为我们睁眼只能看见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人脑就学习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把我们放到不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我们的梦也会不一样呢(痴话)。

联动效应

此段根据 2025 年 9 月 26 日的经历添加

有一天凌晨的时候,我处于极浅睡眠的状态。大脑里正在上演复杂的「梦中梦」情节,同时居然还打通了现实体感的通道。

梦的具体情节毫无逻辑可言,我也都忘了。但是唯一记得清楚的是,每当我在梦里要用到某个概念(「美国社保的取得资格」😵‍💫)的时候,现实中的我就会发出哼哼声。一旦停止思考这个概念,哼哼声就停止。莫非我的大脑也像软盘驱动器一样,读取概念时一定要发出声音效果吧😅

其他诡异体感

以下两个梦里偶尔会遇到的情况,虽然重复发生,但似乎总是无法唤起我的梦境意识:

  • 牙齿崩坏——这个我猜估计是我在磨牙。
  • 大腿酸到完全无法走路——不会是得什么病了吧。

不知道弗洛伊德写《梦的解析》的时候做过多少清醒梦呢?

写博客的理由

· 阅读需 4 分钟

万事开头难。拖延症嘛,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像我这样晚期患者,除非找到一个特别急迫的理由,否则很难下决心开始一个习惯。写博客对我来说,真不是个轻松的事儿。经常陷入非线性思考模式,有限的文字组织能力总是会被快速发散的意念瞬间耗尽。想写的堆积如山,真要写下来,感觉要精疲力竭。

即便如此,我还是被各种外部动力(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官大为的博客1)催促着开始了。先大概整理下面这几条理由,今后再来增删改查:

保留时代洪流里的碎碎念

今天看到美国保守派辩论家 Charlie Kirk 被刺杀的消息,内心确实感到恐惧,却又似乎没有激起应有的震惊。仔细想想,也许真的是因为过去这五六年的世界动荡已经把我的神经刺激麻木了。回想疫情那段颠倒乾坤的疯狂岁月,我似乎除了写下了一首钢琴曲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记录。当时对于个人自由与政府限制,枪支自由与管控,以及防疫准备与恐慌管理等等一系列主题都曾有过不少思考,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脑细胞的衰亡,这些思绪正在渐渐淡忘。

Hacker News 上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历史书可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永远无法告诉你当时的感受。

我们现在身处这时代的狂风骤雨,一定会占据历史教科书里厚厚的一叠纸。但如果我们没有动手记录下最新鲜的感悟,我们各人独有的零星记忆终将消散。这份挥之不去的责任感让我觉得,还是动动手指,用蹩脚的文笔把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尽量抢救下来,哪怕今后坚持不了也没关系。

对抗互联网的堕落

互联网近年来的一些趋势占据了我大量的思考时间,想必今后会经常出现在博文里。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有价值信息的浓度正在急速降低。过去几年要在大量虚假、低俗、无脑的内容里挖出真正金子的难度已经非常高。自从生成式 AI 普及以来,互联网已然形成被噪音吞噬之势。

让互联网价值回归的唯一方式,就是摆脱集中式平台的算法管辖,直接形成分散式的内容信任体系——我直接认可你产生信息的价值,绕过平台订阅。平台 + AI 对普罗大众的黑洞吞噬效应到底有多强,我不想去猜测。但是对于志同道合的人群来说,提供非平台的信息,是对抗互联网堕落的有效手段。

不写博客,时间也会偷偷溜走

写博客固然花很多时间,但不写的话,这时间恐怕也不会归我,只会更容易被那些无意义的东西填满。玩游戏、刷手机,甚至只是发呆,总是能找到理由消磨时间。我总是庆幸自己上了班之后没有 deadline 带来的责任催逼。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只是不给自己找事做的懒惰。写博客的责任感,至少能让我把一些想法落地,而不是让它们随着时间飘散。这大概也是我开始写博客的一个小小的理由。

为了怀旧的自己

其实我大约半年前就开始为写博客做准备,平时积攒了不少窃以为有点意思的感悟和话题。有时哪怕把这些并不久远的记忆翻出来读读,都会觉得挺有意思。除了略微担心自己是不是换上了自恋症,更多是感觉「这真的是我之前的想法吗?感觉现在和那时候不一样啊!」

这和读别人文字的感悟完全不同——读自己曾经的思想,更像是照镜子。思想的变迁激发自省,文字里透露出来的性格弱点则不断提醒自己有意识地作出改变。这是一大趣事,也是自我进步的一大动力。想必我今天花时间码出来的字,会给未来的自己创造自省的素材。

第一篇宣言式的博文就先写这么多吧,谢谢阅读!

Footnotes

  1. 这个链接是我看到他最近一篇总结的相当棒的文章后贴上的。实际上他已经催他的读者很久了……进一步证实我拖延症的严重性